NEW!

Incredible offer for our exclusive subscribers!

Readmore

NEW!

Incredible offer for our exclusive subscribers!

Readmore

和平清真寺:智利圣地亚哥爱之村的光芒

(Taufik Hidayat/ cgwtravel.com)

“在异乡的每一步,都是一次寻找家园的祈祷,而每一座清真寺的落成,都是对这份祈祷的一点回应。”

那天,圣地亚哥阳光明媚,为智利首都带来了一个温暖的午后。下午一点,我的徒步之旅在国立美术博物馆前结束。饥饿感早已油然而生,但我内心深处渴望一个承诺:今天是星期五,我必须找到一座清真寺。

圣地亚哥的清真寺并不多。事实上,据说只有一座清真寺会定期举行周五祈祷。它叫做和平清真寺。它位于不远处的努尼奥阿街区,位于智利西班牙街和坎波阿莫街的交汇处。

地铁之旅

我踏入位于圣地亚哥老城区地下的贝拉斯阿特斯地铁站(Bellas Artes)。熙熙攘攘的人群中,圣地亚哥居民、游客、戴着耳机的年轻人以及拎着购物袋的女士们,都与我同行。

我拿着蓝色的Tarjeta Bip票,登上了浅绿色的5号线。圣地亚哥地铁现代、干净,而且秩序井然。我从贝拉斯阿特斯站出发,前往维森特·巴尔德斯站。金属车轮摩擦铁轨的声音在隧道中回荡,透过车窗,我可以看到圣地亚哥几座车站色彩缤纷的壁画。

抵达伊拉拉萨瓦尔站后,我换乘了棕色的3号线。我的目的地是费尔南多·卡斯蒂略·贝拉斯科站,这条线路的终点站。我在智利·西班牙站下车。

当我从地底深处走出来时,圣地亚哥的天空一片湛蓝,万里无云。从车站出发,我本来可以乘坐“Metropolitana de Movilidad”公交车,但我应用程序上的地图显示清真寺距离这里只有大约600米。我决定悠闲地散步。

漫步智利西班牙街

智利西班牙街是一条宽阔的街道,拥有舒适的人行道。街道两旁生长着参天大树,为现代化的公寓楼间提供遮荫。偶尔,还能看到外面摆放着木椅的小咖啡馆,咖啡和烤面包的香味随夏日微风飘来。

我走了大约五分钟,远处一座金色的穹顶在阳光下闪闪发光。我的心不禁怦怦乱跳。在圣地亚哥市中心,远离伊斯兰教的发源地,矗立着一座宏伟的清真寺,其宏伟程度丝毫不逊于我上周五参观的波哥大清真寺。

穹顶反射着金色的光芒,尖塔矗立在建筑的一角,如同一座小小的灯塔,指引着方向。

抵达清真寺

清真寺的庭院被深绿色的铁栅栏环绕,栅栏下方是一堵乳白色的墙。庭院里生长着几棵枣椰树,有的参天大树,有的矮小矮小。我停下脚步,凝视着清真寺的正面。它独特的八角形造型与其他清真寺截然不同。楼上装饰着巨大的半圆形窗户,仿佛在邀请阳光照进来。

我必须在坎波阿莫尔路口左转才能找到入口。街道名称清晰地写在一块蓝色的招牌上:坎波阿莫尔——“爱之村”。对于一座礼拜堂来说,这真是一个充满诗意的名字。

与保安会面

我刚进门,一位身穿深蓝色制服的保安就向我走了过来。他很友善,看起来三十多岁。我向他打招呼:

Buenos Dias Señor,

——“现在是时候祈祷了吗?” (周五祈祷什么时候开始?)

他笑了笑,简短地回答道:

——“A las dos。”
(两点钟。)

我有点惊讶。圣地亚哥的晌礼时间大约是下午一点,而这里周五的礼拜从两点开始。也许这给了全城的信徒一个机会,因为这是唯一一座举行周五祈祷的清真寺。

然后,保安带我去了楼下的净身处。我走下楼梯,用清凉的水洗了脸,然后回到楼上的主房间。

清真寺内部氛围

清真寺的主厅显得格外宽敞。柔软的绿色地毯上铺着黄色条纹,整齐地划分着不同的行列。自然光从宽大的窗户倾泻而入,使室内明亮而温暖。

米哈拉布(mihrab)看起来很简朴,只是一个小小的拱门,没有过多的装饰。在它旁边,一座雕刻着八角星的木制讲坛优雅地矗立着。讲坛不高,大约只有75厘米,但足以容纳正在布道的传教士。

我看到大约十名信徒已经坐在前排,一些人正在和一位身穿白袍的男子讨论。其余的人则随意地坐在后排,一些人倚靠着墙壁。我的手表显示下午1点40分,距离布道还有一段时间。

我抬头望向穹顶。正下方,一扇圆形玻璃窗透出自然光。中央悬挂着一盏美丽的枝形吊灯,更增添了神圣的氛围。

人群渐多,色彩更浓

会众渐渐壮大。中东人占了主导地位:黎巴嫩人、叙利亚人、巴勒斯坦人和土耳其人。还有一些拉丁裔的面孔,我能清楚地分辨出他们是智利人、阿根廷人还是哥伦比亚人,还有一两张东南亚人的脸。起初我怀疑他们是印度尼西亚或马来西亚大使馆的工作人员。可惜的是,我没有机会和他们攀谈,因为周五祈祷结束后,清真寺里已经看不到他们的身影,也许是赶着回办公室去了。

两点钟,清真寺里已经挤满了四排——大约200名信徒。人数不算多,但考虑到智利的穆斯林群体只有大约5000人,已经相当热闹了。上周在波哥大的周五祈祷更加安静。

讲道与祈祷

一位大约35岁的年轻伊玛目走上讲台。他身着朴素的白色长袍。他声音洪亮,布道用西班牙语,偶尔穿插着阿拉伯语。
我听不懂整篇布道,但我能感受到他传达的热情和信仰。“hermandad”(兄弟情谊)和“paz”(和平)这两个词反复出现。

周五的礼拜庄严庄重。在这片位于地球南端的土地上,四排信徒齐声鞠躬匍匐。

礼拜后

礼拜结束后,我花时间探索了清真寺的后部。那里有一个供女性使用的夹层,周围环绕着金棕色的围栏,仅由两根绿色的柱子支撑。夹层不大,但足以为穆斯林女性提供一个专门的祈祷空间。
离开时,我遇到了伊玛目,并与他握手。我鼓起勇气说道:

——“Gracias, imam. Es un honor orar aquí.”

(谢谢您,伊玛目。能在这里祈祷真是我的荣幸。)

他微笑着轻声回答:

——“Bienvenido, hermano. Que Allah te bendiga. I aquí somos pocos, but somos una familia de fe.”(欢迎光临,我的兄弟。愿真主保佑您。我们这里人不多,但我们是信仰之家。)

我用简单的阿拉伯语回答:“Shukran, imam.”

Mezquita As-Salam 的历史

这座清真寺不仅仅是一座建筑,更是一座历史地标。它由智利穆斯林社区于1986年开始建造,其中大多数成员是阿拉伯裔。建筑师William Tapia Chuaqui将其设计成独特的八角形。

这座清真寺于1989年竣工,并于1995年左右正式落成,当时马来西亚王子出席了落成典礼。从那时起,萨拉姆清真寺就成为了智利第一座清真寺,同时也是宗教和社会活动的中心。除了圣地亚哥,伊克克和科金博也都有清真寺。这座清真寺由智利伊斯兰中心管理。

智利的穆斯林人数确实不多,在1900万人口中,只有大约5000人。大多数是来自黎巴嫩、叙利亚和巴勒斯坦的移民,他们自19世纪以来就来到智利。然而,尽管规模不大,这个社群却让信仰之火熊熊燃烧。

在爱之村结束旅程

走出教堂,我看到墙上用阿拉伯语和拉丁语写成的铭文:萨拉姆清真寺。一阵轻柔的夏日微风吹来,我意识到这段经历是多么特别。

坎波阿莫尔(Campoamor)这条街的名字,意为“爱之村”,似乎象征着:对真主的爱,对人类同胞的爱,对这片包容多元的朝圣之地的爱。

我离开清真寺时,心中暖意融融,如同努尼奥阿穹顶上依然闪耀的金色光芒般温暖。

每一座城市,总有一座小房子,让穆斯林感到宾至如归。在圣地亚哥,这座房子被称为“爱之村”里的“As-Salam”,意为“宁静的”。


Share this post :

Facebook
Twitter
LinkedIn
Pinterest

发表回复

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

Create a new perspective on life

Your Ads Here (365 x 270 area)
Latest News
Categories

Subscribe our newsletter

Purus ut praesent facilisi dictumst sollicitudin cubilia ridiculus.